9月23日,吉林日报采访我院儿童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米继强,谈小儿秋分节气养生。原文如下:
9月23日迎来秋分节气,此时昼夜等长、寒暑均分,标志着秋季已过半。秋分后,秋燥盛行,凉意渐浓,北方地区气温骤降,温差较白露时进一步拉大,呈现出“秋高气爽”的典型特征。
那么,秋分时节小儿养生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从根源上预防小儿生病?对此,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小儿推拿科副主任米继强表示,秋分燥邪、寒邪当令,小儿易患病,核心在于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原则,通过增强小儿自身正气来做好疾病预防。
秋分易患哪些疾病?
此时节小儿易生疾病多与气候转凉、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病毒流行有关,核心集中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问题三大类:
1.呼吸系统疾病:①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发热、咳嗽等;②易患支气管炎、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喘促等;③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出现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揉鼻子、揉眼睛等,诱发过敏性咳嗽会出现夜间及清晨咳嗽、气喘等症。另外还可能出现喉炎、甲流、乙流等疾病的流行。
展开剩余83%2.消化系统疾病:①饮食不当或受凉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大便干等症状;②轮状病毒感染后易引起秋季腹泻,出现呕吐、发热、频繁的水样、蛋花汤样便等症。
3.皮肤黏膜问题:①秋分空气干燥,小儿皮肤会出现干燥、起皮、裂纹、瘙痒等症,尤其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较明显,湿疹易复发、加重;②小儿频繁舔唇周,易导致唇炎,鼻腔黏膜干燥后,血管脆性增加,在打喷嚏、揉鼻、或突然用力后,都容易造成流鼻血。
秋分小儿如何养生?
养生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夯实孩子的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方面要为身体补充正气,尤其是肺气、脾气,另一方面要减少正气的消耗。当孩子正气足够充沛时,自然能抵御秋分燥邪、寒邪的侵袭,达到邪不可干的状态。
1.固护脾胃,培土生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认为脾胃吸收食物精华转化为精气血,以供应各脏腑维持强盛的工作状态。同时,脾土生肺金,健脾亦能达到滋养肺脏的效果,提升呼吸道抵抗力,可谓一举两得。①适当补充富含锌元素的食材如牡蛎、瘦肉、坚果、芝麻等,改善食欲,促进免疫力;山药、小米、南瓜、红枣、莲子等煮粥可健脾。②忌西瓜、甜瓜、冷饮等寒凉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忌辛辣、烧烤、油炸等加重燥热、耗伤阴液的食物。③多喝温水是最简单有效的防燥方法,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水,及时补充津液。④保护腹部、脾胃部,防止受寒以防损伤脾阳。
2.润肺固表,加强屏障。肺主皮毛,主卫气,是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养肺气、宣发肺气能减少疾病发生。①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如猕猴桃、橙子、西兰花、菠菜等,帮助提升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银耳、百合、梨、山药等可滋阴润肺,适当摄入葡萄、山楂、苹果等有助收敛肺气,生津止渴。②适度锻炼,如慢跑、爬山、踢球等,宣发肺气,坚固毛孔腠理。③穿个小马甲,保护后背部,以防止损伤阳气,阳气足,则卫气足,防御系统才能强大。
3.静心养神,顺应天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绪波动及熬夜会大量消耗正气。①早睡早起,建议21:00-22:30之间入睡,早晨6:00-7:00之间起床,顺应秋分后昼短夜长的自然规律,收敛神气,涵养正气。②安定情绪,减少损耗,多多进行亲子阅读、绘画等安静活动,避免兴奋打闹,以达到心安气顺,气血调和,正气充盈的目的。
4.预防疾病。反复生病会降低孩子免疫力,所以保护孩子不生疾病,也是固护正气的重要措施。①预防腹泻:注意饮食卫生、手卫生,防止腹部受凉,以预防不洁食物及轮状病毒等的感染;②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外出考虑佩戴口罩,避免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甲流、乙流等病毒;佩戴口罩也能有效隔离干燥冷空气对呼吸道的直接刺激;③预防过敏性鼻炎、哮喘:患儿出门亦可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洗面部、手部、鼻腔等。定期打扫室内卫生,清除灰尘、尘螨等过敏原。④预防皮肤粘膜问题:气候干燥,皮肤敏感的小儿应减少洗澡次数,或洗完澡立即涂润肤霜;保持室内湿度,可适当在室内放置几盆温水,使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可有效缓解皮肤、呼吸道干燥,也可提升睡眠质量;叮嘱患儿多喝温水,不舔唇周,预防唇炎发生。
小儿推拿保健妙招
小儿推拿选择以下穴位配伍应用,可固表防感、健脾益肺、滋阴防燥、清热除烦。居家进行小儿推拿应注意选择餐后1小时或睡前,每日1次,手法力度轻柔,揉至皮肤微红为度。
1.补脾经:拇指外侧缘,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临床应用:健脾胃,补气血。健脾,亦能培土生金,增强抵抗力,提升正气,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为秋冬储备能量。治疗小儿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症。
2.补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临床应用:自指尖向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肺经,能补益肺气,滋润肺阴,固表防感,增强卫外功能。治疗小儿肺气虚损之咳嗽、盗汗等症。
3.揉内劳宫:掌心中,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指端之间中点;临床应用:清热除烦,安神定志。作为心包经荥穴,秋季按揉可解决秋燥内热,心火旺,开学焦虑等引起的烦躁、入睡困难、口舌生疮、发热、烦渴、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4.揉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临床应用: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痰鸣等病症。风寒咳嗽、寒喘可揉肺俞。
5.摩腹:腹部;作用:往返摩腹即平补平泻,可和胃,消食,强壮身体,为小儿保健常法。
6.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作用: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按揉能健脾,是强壮保健要穴。
7.涌泉: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凹陷处。作用:涌泉为肾经井穴,是肾经经气发出之处。按揉涌泉穴能滋阴降火,引火归元。适用于秋季小儿口舌干燥、咽喉肿痛、五心烦热、入睡困难,配伍足三里、捏脊等又能强身健体。
8.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处;作用:健脾祛湿,理气止痛,可治疗湿气困阻中焦导致的腹胀、腹泻,也可治疗脏腑气机不畅导致的腹痛、便秘等。
9.捏脊:后背正中;临床应用:自下而上捏3-5遍,提升抵抗力,促进生长发育。
专家推荐
名医名科
米继强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儿童推拿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任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
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吉林省地方标准2项,厅局级课题20余项,并获得新型实用专利4项、吉林省科技技术进步奖2项,吉林省科技成果3项。
擅长治疗:运用推拿、针灸等疗法治疗发热、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积食、厌食、腹痛、泄泻、便秘等病症,尤擅小儿夜啼、小儿肌性斜颈、面神经炎、抽动症、尿频遗尿,桡骨头半脱位等疾病的中医特色诊疗。
出诊信息:
以公众号预约为准。
内容来源/吉林日报
初 审/姜旭阳
复 审/王 爽
终 审/郭家娟
医院地址
经开院区: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街185号
治未病(慢病管理中心)、针灸推拿中心:长春市工农大路工农南胡同177号
二道分院:二道区东河东路4999号 专业配资交流论坛网
发布于:北京市联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