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颖 刘涛股票配资在线
“丁医生,我每天都觉得浑身没劲儿,晚上睡够8小时还是累,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近日,日照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门诊内,市民李女士向丁玉洁倾诉困扰。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类似李女士这样长期受“乏力”“疲惫”困扰的市民越来越多,“乏力”专科门诊应需而生,凭借中医特色调理方案,成为不少“累病”患者的“充电站”。
中医经典科医师丁玉洁在坐诊间隙,结合临床案例为市民科普长期乏力的中医成因及调理妙招。
“假睡”“续航短”成高频诉求,中医辨证找根源
上午9点,日照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诊区已坐满候诊患者,其中不乏20多岁的年轻人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我是做设计的,每天对着电脑不到3小时就眼皮打架,喝咖啡也不管用,朋友说我这是‘现代版亚健康’,推荐我来看看中医。”28岁的王先生拿着挂号单说道。
正在为患者把脉的丁玉洁医师介绍,门诊接诊的乏力患者中,超过七成存在“睡眠质量差”“情绪焦虑”“饮食不规律”三大问题。“很多人觉得‘累’是小事,扛一扛就过去了,殊不知长期乏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医学上称为‘疲劳综合症’,中医则认为核心原因是气血失调。”丁玉洁边说边向患者展示气血运行的示意图,“我们可以把身体比作手机,‘气’就是电量,‘血’就是营养液,气血不足或流通不畅,就像手机‘耗电快、充电难’,自然总觉得没精神。”
展开剩余70%针对不同患者的乏力表现,丁玉洁会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分型:有的患者是“气虚”,表现为一动就喘、容易感冒;有的是“血虚”,伴随头晕眼花、记忆力下降;还有的是“气滞血瘀”,因情绪压抑导致浑身发沉、胸闷胁胀。“上周有位教师患者,因操心学生成绩长期失眠焦虑,辨证为‘肝郁脾虚’,通过中药调理结合情志疏导,一周后就说‘睡眠变沉了,上课也有劲儿了’。”丁玉洁分享道。
三大“耗电元凶”,你可能每天都在犯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累?其实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在‘过度消耗’身体。”结合门诊案例,丁玉洁总结出三大“耗电元凶”。
首当其冲的是“劳逸失度” 。“很多人以为‘过劳’只是体力透支,其实‘心累’更伤气血。”丁玉洁解释,现代人普遍存在思虑过度问题,职场人操心工作绩效、家长焦虑子女教育,长期精神紧绷会直接耗伤“心脾之气”;反之,有些人因乏力就长期卧床不动,反而导致气血循环减慢,形成“越躺越累”的恶性循环。
其次是“情志内伤”这一“隐形杀手” 。丁玉洁指出,压力大、爱生气、情绪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像“开关”一样卡住气机运行。“中医有‘怒伤肝、思伤脾’的说法,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自然浑身乏力。”她举例,门诊中不少女性患者因家庭、工作双重压力出现乏力、月经不调,根源多在“情志不舒”。
最后是“饮食不节”破坏“充电系统” 。“脾胃是身体的‘充电器’,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正在‘损坏’它。”丁玉洁列举了常见问题:年轻人爱吃生冷外卖、奶茶甜品,会损伤脾胃阳气;中老年人为控血糖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足;还有人暴饮暴食、偏爱油腻,加重脾胃负担。“脾胃功能弱了,吃再多补品也吸收不了,就像手机充电器坏了,插着电也充不进电。”
四招中医“充电法”,简单易行可居家操作
“告别乏力不用依赖补品,从生活习惯入手就能有效改善。”丁玉洁结合中医理论,为市民推荐了四招简单易行的“充电法”:
第一招是“食疗充电”,吃对饭养出好气血 。丁玉洁首推“元气充电粥”:用山药、薏米、红枣、小米各适量熬煮,“山药健脾养胃,薏米祛湿消肿,红枣补气血,小米安神助眠,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她同时提醒,乏力患者要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第二招是“慢运动升压”,动起来疏通气血 。“很多人觉得累就不想动,其实适度运动才能让气血‘活’起来。”丁玉洁建议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慢运动”,运动时要遵循‘微微出汗’原则,不要追求高强度,否则反而耗伤气血。。
第三招是“调情志减压”,好心情是“天然补药” 。丁玉洁强调,情绪调理是改善乏力的关键。“可以试试‘深呼吸放松法’:每天睡前坐在床上,闭上眼睛,用鼻子深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再用嘴巴慢慢呼气6秒,重复5-10次,能有效缓解焦虑。”。
第四招是“睡好觉修复”,抓住黄金充电时间 。“睡觉是最省钱的‘补气血’方式,但要睡对时间。”丁玉洁指出,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子时”“丑时”,对应中医的“胆经”“肝经”当令,是气血修复的黄金时段。
“乏力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把养生变成生活习惯。”丁玉洁表示,日照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会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调理效果动态调整方案,同时为大家带来健康科普,帮助更多市民学会“读懂身体信号”。“希望大家都能拔掉‘耗电’插头,通过科学调理找回精力满满的状态股票配资在线,拥抱健康生活。”
发布于:山东省联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